中藥茴香主要指的是小茴香(Foeniculum vulgare),又稱甜茴香、大茴香、香絲菜等。它屬于傘形科茴香屬植物,其果實(種子)入藥,性溫,味辛,歸肝、腎、脾、胃經(jīng),具有散寒止痛、理氣和胃的功效。以下是關(guān)于中藥茴香更詳細的介紹:來源與形態(tài)小茴香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產(chǎn)地中海沿
中藥茴香主要指的是小茴香(Foeniculum vulgare),又稱甜茴香、大茴香、香絲菜等。它屬于傘形科茴香屬植物,其果實(種子)入藥,性溫,味辛,歸肝、腎、脾、胃經(jīng),具有散寒止痛、理氣和胃的功效。
以下是關(guān)于中藥茴香更詳細的介紹:
-
來源與形態(tài)
- 小茴香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原產(chǎn)地中海沿岸地區(qū),現(xiàn)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- 植株高0.5-2米;根直伸;莖直立,有分枝;葉互生,二至三回羽狀全裂,最終裂片線形或絲狀;復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,無總苞片或有1-2枚;花黃色;雙懸果長圓形,背部有5條棱脊,成熟時分裂成兩個單果。
-
采收加工
- 秋季果實初熟時采割植株,曬干,打下果實,除去雜質(zhì),再曬干即可入藥。
-
性狀鑒別
- 果實呈長圓柱形,有的稍彎曲,兩端稍尖,長4~8mm,寬1.5~2.5mm。表面黃綠色或淡黃色,兩端略尖,頂端殘留有黃棕色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時有細小的果梗。分果呈長橢圓形,背面有縱棱5條,接合面平坦而較寬。橫切面略呈五邊形,背面的四邊約等長,接合面較大而平滑,斷面外側(cè)常被有黃色粉末。氣芳香,味微甜、辛。
-
功效主治
- 散寒止痛:用于寒疝腹痛、睪丸偏墜、痛經(jīng)等癥。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當歸四逆湯就用到了小茴香以暖肝散寒。
- 理氣和胃:適用于脾胃虛寒之脘腹脹痛、嘔吐食少等證。與生姜同用可增強溫胃止嘔的作用。
-
用法用量
- 內(nèi)服:煎湯,3~6g;或入丸、散劑。
-
注意事項
- 陰虛火旺者慎用。在使用過程中應遵循醫(yī)囑,不可過量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。
-
其他相關(guān)知識
- 在日常生活中,除了作為中藥材,小茴香還是一種常見的調(diào)味品,在烹飪中能夠增添食物香氣。還有人將其當作蔬菜食用,嫩莖葉可做涼拌菜或者炒菜。
- 茴香在不同地區(qū)和語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稱呼,但通常所說的“中藥茴香”即指上述的小茴香。不過有時候人們也會提到“八角茴香”,它屬于木蘭科植物,雖然也叫茴香,但在植物分類學上與小茴香不屬于同一類群,且二者在形態(tài)特征、藥用部位及功效方面存在明顯差異。
品名:茴香種子
高度:50~100m
特點:生長快,適應性好。
種植期:春夏/視地區(qū)
適播地:排水順暢,光照充足,不挑土壤。
供應規(guī)格:全新種子